【中友汽车评论】新能源汽车为何越来越受欢迎?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驾驶新能源汽车。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和中秋节期间,新能源汽车充电量创同期历史新高。这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和使用率正在加速增长。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型的必由之路。 2024年,日本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140万辆,比1月底的492万辆增长五倍多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的比重约为20%。今年前8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新车销量的45.5%,预计年底这一数字将超过50%。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目标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越来越“普遍”,就是因为它“好开”。 “十四五”期间,工业企业加大投入,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产品质量和性能显着提高。例如,纯电动汽车的平均续航里程接近500公里。电动电池的成本降低了 30%,但使用寿命却增加了 40%。加载速度也提升了3倍以上。新增配备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占比从2020年的16.2%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62.1%。与此同时,充电站、换电站等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今年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734.8万台,比上年增长53.5%。其中,全国有13379个充电站配备了高性能充电设备,大功率充电枪超过10万支。这些新基础设施有效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用户体验。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是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载体。作为新专业的代表例子综合而言,新能源汽车不仅加速了当前汽车产业的转型和成熟,也日益为我国经济社会做出贡献。五年来,我国抓住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整个行业竞争力显着提升。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规模预计突破2万亿元,不仅将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创新链、供应链、汽车生态圈,还将有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传统燃油汽车时代,欧美日韩汽车企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凭借积累的技术壁垒、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成熟的品牌认知度,实现全球市场。自有品牌乘用车不仅市场份额较低,而且大部分安装在商用车上。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下游端。电动化、智能化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难得的换道超车机会。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强劲,今年1-8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到1264.2万辆,占比近70%。更重要的是,在蔚来ES8、闻捷M9等高端车型的带动下,自主品牌产品进入BBA大本营,实现了品牌溢价能力的提升,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领先”向“价值领先”转变。从出口角度看,进口新能源汽车进入全球市场正在加速。今年前8个月,我国汽车出口42.92亿辆,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比上年增长87.3%。目前,你看到新能源汽车是日本汽车市场的主流。不仅环保品牌汽车随处可见,中国新能源汽车也在一些传统汽车强国的街头崛起。在上个月的慕尼黑国际车展上,德国观众试驾后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驾驶体验和交互水平超越了许多传统欧洲品牌,“新鲜感正在转化为自信”。中国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引领全球消费者消费需求,特别是年轻的消费群体。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大力发展不仅显着改变了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环境,也加速了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重组。前段时间,《汽车新闻》发布了2025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名单。中国已有1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上榜。其中,宁德时代排名第五。与中国汽车及供应链企业合作,落地中国电池和智能驾驶技术,已成为越来越多跨国汽车企业加速电动化转型的最佳选择。从新颖到可信,我国新能源汽车今天的领先地位,不仅得益于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完善高效的供应链、强大的工程能力、快速技术迭代的文化和勇于接受挑战的企业家,也受益于国家的战略引导和支持以及基础设施的“先进设计”。这种从整车到供应链、基础设施的全面创新进步,不仅将重塑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将为全球技术进步和消费者幸福贡献重要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作者:杨正阳,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富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