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迎来“数智时代”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在日前举行的““十四五”质量巅峰”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结构设计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着提升,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稳定预期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体现了文化产业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95万亿元,占GDP的4.59%。文化产业预计实现营业利润192024年达到0.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十四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预计达到5.0%以上,文化产业在促进国内消费、稳定就业、增强外部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三个典型特征。首先,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旅游、商业等业态融合不断深化。 2024年,文化服务业营业利润将达到10.9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整个文化产业营业利润的57.0%,产业结构更加精细化、提质增效。 “文化财产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博物馆旅游”日益流行。奥普米米产业结构优化,利润率提高。预计2024年文化产业营业利润率将达到9.3%。 其次,科技创新引领,新经济新业态动力不断增强。文化装备制造、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制作制作、创意设计服务等技术密集型创意产业营业利润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1.2%、8.6%、8.4%和7.2%。其中,广播电视数字传输综合管控、互联网搜索服务、数字出版、网络游戏服务等16个文化业务新特色细类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营业利润6.6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沉浸式文旅体验、数字阅读、云演艺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三是产业反哺根源,内外部双循环动力强劲。近年来,不少地区利用文化旅游和创新现代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培育公共文化传承与创新,形成产业文化与文化项目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局面。例如,作为“文化+科技”的模式,90%以上的民族游戏产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剧情、题材等设计中,激发年轻人追赶民族文化、探索历史传统的动力。全国建成非遗工坊1.29万个为超过120万人提供就业和收入,传统文化资源振兴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借助数字内容服务、影视、出版、文创旅游等媒体,传统文化在全球传播的步伐也在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国际竞争力将逐步提升。也应该看到,日本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不足、不平衡等问题。一些企业仍以低附加值生产制造为主,基础技术和知识产权掌握不够,数字资源没有充分挖掘、转化和利用。一些地区仍然文化强、产业薄弱。 2024年文化产业营业利润预计东部和中部地区同比分别增长7.8%和7.3%,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增长2.6%和1.8%。有的地方资源丰富但欠发达,需要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改造。文化产业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利当前利未来。文化产业继续发挥对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下一步要从多方面着力。各地文化产业数字化推动转型,迎来文化产业“数字智能时代”。发挥文化强市县示范效应,加强文化强市县产业发展和遗产保护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的县市,促进数字文化资源开放交流。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平台,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资源充分融合,提高数字资源转化效率。深入研究产业融合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持续推动“文化+”在各产业领域融合发展,持续加大文旅融合广度和深度,支持各地旅游场景与非遗工坊、文化馆、美术馆等融合发展。扩大免费公共文化设施范围,推行延迟、错峰服务,利用数字媒体拓宽服务渠道,提高基层文化服务触角。促进文化出口和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搭建国际文化贸易服务平台,简化文化产品出口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影响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璐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