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丨“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079项,推动中外标准互认500多项,在中吉乌、中老、中国高铁等8个铁路合作项目建设中采用中国标准。印度尼西亚-日本-万隆。铁路和铁路开通。在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建设10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标准的海外影响力不断增强。赞比亚斯邦博农场引进中国农业标准化技术,辣椒、万寿菊等农作物重新顺利成长。按照中国标准设计制造的高铁列车仅需40分钟即可穿越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铁路全线。在巴基斯坦瓜达尔,完全采用中国设计和技术标准建造的新国际机场已开始运营,客机平稳降落在跑道上。 “中国方案”已融入“世界脉搏”,国际社会日益认可中国标准。中国工商会机电产品进出口汽车国际化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向人民日报海外网表示,中国标准在海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新能源、特高压、5G等新兴战略领域。 “除了创新驱动,凭借完整产业链的优势,国际化中国标准的最终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为多个行业的标准化做出了贡献。例如,今年6月发布了循环经济领域首个家用电器国际安全标准,7月发布了两项高压直流开关设备国际标准。9月,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管理导则》进入阶段性制定 的快速发展。集团在今年服务博览会上公布的标准《国际中医医疗服务指南》被认为是世界中医诊疗和中医国际化的“中国标准”,有望为未来提供统一规范和“中国方案”。中国“更加开放”的标准吸引了国外媒体的关注。 “中国为国际铁联主持制定了高铁领域多项国际标准,并正在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智能高铁标准体系。”阿根廷网站“中国路”称,从雅万高铁到中老铁路、中吉乌铁路,中国技术、标准、装备正在加速融入世界脉搏。 《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在世界组织和论坛中的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帮助中国专家在重要委员会中获得高层职位。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统计,目前中国在工业领域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组织内召开的工作组数量和技术委员会席位数量。德国标准化协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标准化委员会中中国专家的标准化知识水平和提案质量显着提高。” “中国正在积极制定自己的标准,目标是实现一些减排。”减少对技术的依赖,实现全球领先。 “虽然中国标准在‘全球扩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技术与政治、政策法律、国际合作、文化适应等诸多方面仍面临现实挑战。”孙晓红认为,“目前,IEC、ISO等国际标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影响标准互认的因素极其复杂和困难,既有技术因素,也有地缘政治因素。标准的相互认可也应该是一个目标,根据地区、产品和时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中国标准在海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与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发展密切相关。没有技术和产业就谈不上标准。 “中国标准渗透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与创新司高级研究员李东方表示,从“规范互认”到“价值观认可”,这是一场考验决心、智慧和精神的“马拉松”。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标准追求卓越。您不仅要成为积极的贡献者,还要发展自己。只有这样,中国标准才能真正成为一座坚实可靠的“软基础设施”桥梁,连接中国与世界一道,为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外网络)作出贡献。李芳)
(编辑:何欣)